当前位置: 首页 > 医疗版 > 专家 > 专家风采 > 预防医学专家
编号:213736
谢毓晋
http://www.100md.com 中国公众科技网
谢毓晋

     谢毓晋 (1913—1983)

    谢毓晋,微生物学家,生物制品学家。他毕生致力于微生物免疫学的教学、科研和生物制品的研制工作,并取得多项具有国际水平的科研成果。他对耐热真空冷冻干燥乙醚灭活狂犬病疫苗的研制,成功地解决了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技术。他用大罐深层培养方法取代了传统的手工生产工艺,用于霍乱、百日咳等生物制品的制造取得了成功。他对动物血清代血浆、抗淋巴细胞球蛋白、单克隆抗体的试制,为我国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系统研究和免疫学新技术的建立,做出了贡献。

    谢敏晋,1913年8月26日出生于北京一书香门第。其父先后在清朝邮传部和国民政府交通部任职,为人正直,知识渊博,熟读古文,遍阅史书。谢毓晋不仅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且还养成了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百折不挠的毅力。1929年,16岁的谢毓晋离开北平师大附中,随家迁回原籍苏州,就读于东吴大学附中。
, 百拇医药
    在其父“科学救国”的思想熏陶和影响下,谢毓晋接受了“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古训,立志学医。不久,他的哥哥、嫂嫂因患肺结核先后去世,妹妹又染上肺结核,当时没有特效药,中西医治疗都不见效。这些事更加坚定了他学医的决心,并决心研究威胁千百万人健康和生命的传染病的预防和治疗问题。

    1932年,他考入了上海同济大学医学院,实现了从医的原望。他学习勤奋,成绩优良,组织才干出众,很快就被选为同济大学医学院学生会的负责人之一。他参加过要求南京国民政府收复东北失地的赴南京请愿活动,主持了轰动上海医学界的内容十分丰富的解剖学展览会。1936年,他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医学院前期。

    1937年1月,他和几位同学远渡重洋,前往德国富来堡大学医学院自费留学。由于他勤奋好学,业余时间经常在实验室里做实验,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七七事变后,其父母被迫逃难他乡,其经济来源断绝。但他经受住了学习和生活上艰苦的考验。因他一直孜孜不倦地忘我学习,深受导师K.乌尔曼(K.Ukmann)博士的赞许,不久获得了德国洪堡基金会的奖学金。在26岁那年,他完成了博士论文,在论文答辩会上,五位主考教授轮流提问,不管考题多么难,谢毓晋都能对答如流,论文获得通过。
, 百拇医药
    毕业后,谢毓晋接替导师乌尔曼博士担任了富来堡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室代理主任。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他在德国著名的《免疫研究与实验治疗杂志》上发表了五篇有价值的科研论文。为了能在德国期间获得更多的知识,他先后在以R.科赫(R.Koch)命名的柏林国立传染病研究所和马堡贝林研究所,进修沙门氏菌血清学、狂犬病预防、结核菌免疫等。随后,他被聘为布拉格德国大学内科医院细菌血清检验科主任,除完成日常工作之外,还埋头于实验研究。

    1941年5月,中国驻德大使馆转来重庆国民政府卫生署的电报,邀请他回国参加抗日后方的防疫工作。他毅然放弃了国外优越的科研和生活条件,返回祖国,赴兰州任卫生署西北防疫处技正。在这里他与一位苏州姑娘江能霞结为终身伴侣。这以后,在他几十年的科学生涯中江能霞成为他的得力内助。1942年12月,他离开兰州,回到当时迁到四川宜宾的母校——同济大学医学院,任细菌学教授兼细菌学馆主任,这一年他才29岁。两年以后,他获得了教育部审定的教授证书。随后,谢毓晋又转任上海医学院细菌学教授。他对提高这两所医学院的微生物免疫学的教学水平作出了贡献。
, 百拇医药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第三年,35岁的谢毓晋受聘担任了同济大学医学院(已迁回上海)院长兼免疫研究所所长职务。当时由于受连年战争的影响,医学院教育质量显著下降。他冲破老同济大学的医学派别成见,亲自到各地聘请包括所谓英、美、德、日各派的教授来校任教。在教学中,他注重医学基础课的实习,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补充了一些教学设备,千方百计地提高教学水平。

    在致力于教学的同时,1948年,他和校友外科教授袭法祖、内科教授过晋源等人主持创办了享誉全国的《大众医学》杂志,并担任第一任总编辑,还亲自撰写了大量科普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谢毓晋创办了民生实验治疗研究所,在短期内就试制出类毒素、抗毒素、菌苗、诊断试剂等十几种生物制品供防疫使用。当时我国的传染病预防任务十分艰巨,即使像上海市这样的大城市也未形成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谢毓晋在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亲自带头在上海市各地区采取自来水标本,检查其污染程度,同时还检查棒冰、汽水、橘子水三种冷饮的带菌情况,为加强上海市的防卫生工作作出了贡献。
, http://www.100md.com
    1952年,中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聘请他到武汉担任当时号称东亚规模最大的中南生物制品实验所(后改称卫生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担任总技师。从此,谢毓晋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他一心扑在工作上,指导生产,全力开展科研工作,并悉心培养专业人才,使这个新建的生物制品研究所很快地走上正轨,为我国生物制品的研制和免疫学的发展作出了一个又一个的贡献,并先后发表了百余篇有价值的学术论文。

    研制耐热冷冻工艺 解决长效疫苗难题 50年代初,谢毓晋收到来自广西的一封人民来信,反映当地农民被疯狗咬伤后,注射了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生产的狂犬疫苗,仍然发病死亡的情况。经过追查原因,发现疫苗不耐热,当地因保存不当而失效。因此,谢毓晋决心改良狂犬病疫苗的质量, 带领助手经过半年的艰苦实验,终于在1954年试制出国际上领先的耐热真空冷冻干燥乙醚灭活狂犬病疫苗。该疫苗在45C下,能保存一年以上而不变质。随后,他又在国内率先试制冻干抗狂犬病血清,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山区预防狂犬病提供了有效的制剂。此后他又与助手们系统地研究成功了生物制品的真空冷冻干燥工艺技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 百拇医药
1 2 3 4下一页